
“没想到这么快就有结果了,既没伤和气,又解决了问题,真是太感谢了!”北京市朝阳区东风苑社区调解室里,居民李女士紧紧握着调解员的手,脸上的愁云终于散去。就在前段时间,她还因母亲乘坐电梯受伤的赔偿问题与物业争执不下。
电梯急刹,居民受伤引纠纷
一天清晨,东风苑社区居民楼中一处电梯突然发出“哐当”一声闷响,轿厢内的王阿姨来不及反应,应着电梯急刹产生的晃动重重摔倒。
“我们赶到时,只听到我妈喊疼,电梯门半天打不开,可把我们吓坏了!现在除了医药费,物业什么也不管。”王阿姨的女儿李女士通过12345热线求助到社区。“您先别急,咱们到调解室慢慢说。”常驻社区的人民调解员温和接待。
“物业公司付了8000多元的医药费,但误工费呢?还有,我妈营养费总得要吧?而且精神上受了惊吓,难道不该补偿?”调解过程中,李女士提出了1.5万元的赔偿要求。
“您母亲受伤,我们很愧疚。我们不是不想赔,但得按规矩来啊。王阿姨退休了,哪来的误工费?精神损失费我们也给不了。”小区物业经理眉头紧锁,面露难色。
第一次调解陷入僵局。李女士觉得物业公司“没诚意”,物业则认为对方“狮子大开口”,双方争执不下。调解员小张夹在中间,心里犯了难:“王阿姨的退休身份是否影响误工赔偿?营养费、精神损害的赔偿条件和标准是什么?这些法律规定吃不透,情理上也难平衡,再争下去怕是要激化矛盾!”
于是,小张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咱社区和辖区的人民法庭建立有法治社区创建中心,能不能请法官对类似物业服务范围内老百姓受伤的赔偿问题进行专题指导?”
打破僵局,法官“妙招”促解纷
接到社区需求后,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酒仙桥人民法庭迅速响应。法官吴青沛结合法律条文和真实案例,从证据审查、赔偿费用计算、情理平衡等方面与小张进行了细致沟通,还分享了朝阳区法院的示范案例:“上个月有户居民因公共区域堆放杂物摔伤,法院综合伤情、实际护理需求确定了赔偿范围和金额,你们可以参考这个裁判思路去进行调解。”
这下小张心里有了底。再次调解时,他先向双方出示了相关法律条文,又结合法官提供的示范案例说明了赔偿范围的合理性。
一番释法析理后,双方态度逐渐缓和。李女士重新估算了赔偿金额,物业经理也松了口。最终,在调解员的主持下,双方签署调解协议:物业公司一次性支付营养费、护理费4800元,纠纷就此化解。
“法官,咱们社区居民多、范围大,物业服务过程中安全保障纠纷确实常见。您看能否给我们系统讲解下?”看到纠纷解决的良好成效,社区书记“下单”了一节“法治课”。吴青沛欣然应允:“没问题,咱们不光解决王阿姨家的问题,可以结合这个案例邀请社区工作人员和调解员开个专题沙龙,通过交流进一步厘清类案化解思路。”
妥善解决,长效机制惠万家
这样的快速解纷和实用培训能顺畅开展,得益于酒仙桥法庭与东风苑社区的党建共建机制。
近年来,随着朝阳区东风地区多个村落城市更新工作的推进,6600名新居民搬迁至东风苑社区生活,物业管理、安全保障、环境噪声等各类纠纷困扰着居民和物业公司,也牵动着社区党委的心。
于是,以党建为引领,酒仙桥法庭党支部与东风苑社区基层党支部签署了“现代化国际城市法治社区创建中心共建意向书”,共同打造司法服务下沉平台。依托共建机制,酒仙桥法庭将社区干部和居民“请进来”,组织庭审观摩并以案释法。同时“走出去”,开展专题座谈、法律沙龙,不仅能及时响应基层社区的争议并解决需求,更能帮助社区培育法治调解管家,有效提升各方主体的法治思维和纠纷化解能力。
如今,东风苑社区已从“矛盾多发”走向“和谐有序”。截至2025年8月,社区居民12345热线诉求量较去年同期降幅达40%。曾经高发的各类纠纷也正逐步减少。
“从‘村居’到‘社区’,不只是居住环境的改变,更是生活方式、治理模式的转型。”酒仙桥法庭庭长张健表示,法庭将继续深化共建机制,把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区每个角落,让“现代化国际城市法治社区”的蓝图在社区落地生根,让居民们切实感受到安居有“法”,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乡”。(赵岩,宁昭璐,李天佳)
(人民法院报)